我院“智汇未来”团队荣获第十九届挑战杯校赛二等奖

作者:发布时间:2025-02-26浏览次数:16

113日举行的第十九届挑战杯南京大学选拔赛中,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任保平教授与辅导员吴嘉宝老师指导的《汇联校企向复新:数实融合背景下数智人才的供需匹配情况——基于120余家高校和企业的调研》项目获得二等奖。该项目聚焦于AI时代下数智人才的供需匹配问题,旨在深入探讨在数智化转型加速和数实融合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当前高校与企业在数智人才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图:项目介绍

团队介绍

依托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组建跨学科团队。团队负责人为我院2022级本科生周若天同学,团队成员来自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项目依托于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暑期校级特别专项社会实践《AI时代下数智人才供需情况调研》。

调研足迹

团队通过线上线下调研的方式,多方采集一手资料,坚持首重实践性、次重实证性、兼顾战略性的原则,在半年的时间内调研走访、半结构化访谈120余家政校企代表,了解当今时代数智人才需求情况,线下足迹覆盖江苏、上海等地。分析2000余条有效学生调查问卷、深入高校进行访谈,系统整理全国985211等双一流高校培养方案,发现数智人才供给问题。同时,团队进行多案例比较,并对20万字访谈文字稿和30万条招聘需求进行数据分析,形成一份独具见解的调研报告。

图:调研照片

调研发现

根据调研结果,团队提出了优化高校课程设置、加强校企合作、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等多项建议,为促进数智人才供需的平衡提供了可行路径。这些见解不仅对解决当前人才培养的瓶颈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推动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此次获奖不仅是对团队努力的肯定,更为学院在学科交叉和创新实践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团队负责人周若天同学表示:虽然本次未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但作为一个仅发展半年的项目,已经对我们还不错的认可了。带队参与这次项目充实了我的学术见解,也看到了校企之间交流的必要性。希望学院以后能有更充分的资源支持类似项目的开展,让同学们都有更多的机会从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尝试去提出方案。感谢老师们倾心相助的同时,我们也期待着学院未来有更优秀的成果产出。

部分团队其他荣誉

南京大学优秀社会实践团队


南京大学优秀社会实践报告

南京大学首届满天星调研报告大赛一等奖


成员感悟(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 2022级本科生郭欣欣

企业的工作与学校的学习之间存在哪些差距?如何弥补这些差距?带着对这些问题的好奇与探求,我们踏上了本次挑战杯之旅。为了深入了解当前政校企对人才的供需情况,这半年来,我带领团队前往政府、企业、高校开展实地调研,收集多方意见和建议;并对访谈语录与网站数据等进行分析和统计,以确保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最终报告产出奠定坚实基础。于我而言,挑战杯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个磨砺思维、提升自我的宝贵平台。


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2级本科生鲁凌帆

挑战杯备赛过程中,我主要负责高校在数智人才供给层面的调查研究和项目书撰写等工作。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政府公开文件等,探索数智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我们发现高校在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以至于产生数智人才的供需错配问题。参考国内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案例,梳理出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等具有针对性的方案,并与团队成员共同完善项目书。我深刻认识到数智人才培养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在未来的研究中,我将持续聚焦这一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为解决数智人才供需错配问题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2级本科生成齐嘉

通过与团队成员的紧密协作,我们不断调整与修正,逐步梳理出清晰的逻辑框架,并努力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在备赛阶段,我们收到了来自不同专家的不同意见和建议,整合各方意见让我感到烧脑和折磨,心理状态也时常会有起伏波动,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版本迭代。在有限的备赛时间中凝心聚力打磨作品,那段时间,熬夜、改稿已经成了我的生活常态。项目不仅让我深刻洞察到企业对人才技能的现实需求,也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在反复打磨项目书的过程中,我对论文写作的整体性与结构性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集成电路学院 2023级本科生韩泽宇

通过查阅和整理官方网站发布的政策文件,梳理各类官方报告,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我们系统总结了高校与政府在数智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举措,探讨其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路径。通过研究,我们希望促进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数智人才供需的精准匹配,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助力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2级本科生陈厚源

这次调研让我对未来的职业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确实存在不小的落差,而真正能适应AI时代的人,绝不仅仅是掌握技术,而是能跨越学科壁垒,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站在行业的门槛前,我意识到,只有不断突破自我、锻炼实践能力,才能在未来的科研和职业道路上走得更远。

 


学院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太湖大道1520号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南雍楼邮编:215163
联系方式:0512-68768059
官方微信
COPYRIGHT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RD    版权所有: 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